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海外留学要警惕冒充公检法诈骗
来源: | 作者:2022-10-28 | 发布时间: 2022-10-28 | 27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冒充公检法诈骗留学生的案件明显增多,此类型诈骗环环相扣,令人防不胜防。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驻洛杉矶总领馆、驻阿德莱德总领馆等驻外使领馆接连发布防范冒充公检法诈骗的预警信息。


骗子冒充疾控和公安人员

 

近日,在英国留学的小张接到一通自称“上海疾控中心”的电话,对方开口就准确报出小张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声称小张在网上发布有关疫情的不实言论,违反了疫情防控管理规定,情况严重的话可能要遣返回国接受调查。小张吓坏了。


随后对方要求小张主动跟上海警方联系并处理,并告知可以帮其把电话转接到“上海市公安局”。小张连忙表示感谢,并声称会好好配合调查。转接后,接电话的是“黄警官”。


小张说,自己从来没有在网上发布过跟疫情有关的任何信息。“黄警官”表示,愿意帮小张查清楚,随后报出小张的护照号和姓名,经小张核实无误。


突然,电话那头的“黄警官”严肃了起来。小张听到,电话那头“黄警官”似乎在和同事说着什么大案件,这时“黄警官”突然声称小张涉及一起重大跨国洗钱案,要求他马上回国接受调查。


小张顿感遭遇晴天霹雳,拿电话的手都在发抖。没有给小张思考的时间,“黄警官”表示打国际漫游电话太费钱,让其下载一款手机软件,通过软件聊天接受调查。


伪造案件材料,进行深度恐吓

 
小张下载安装手机软件后,添加了“黄警官”。“黄警官”发来“警官证”的照片,让小张核实,还声称自己同时也是“上海市公安局国际刑警部”警官,称这起跨国洗钱案十分重大,目前犯罪团伙主要成员均已到案。“黄警官”还给小张发来“闵行公安”的受案表,“上海检察院”出具的刑拘、批捕等文书。

小张吓蒙了,反复跟对方解释自己只是一名学生,没有参与案件。对方称,他们也相信小张是清白的,但是他必须配合调查,且不能跟任何家人朋友说及此事,否则家人朋友构成“包庇罪”,一样要被逮捕。如果小张不配合,就立即实施抓捕。


小张不敢告诉父母,表示会配合调查,并按照对方要求将护照等证件拍给了对方,同时每天及时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动态。


轮番上阵,要求转账


“黄警官”告诉小张,不排除他身份被冒用的可能性,他会争取机会让其在线上协助调查,并争取一个“资金优先清查”的资格。“黄警官”随后给小张发来“上海市最高人民检察院”文书,要求小张联系检察院“杨主任”,履行“资金优先清查”的程序。小张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几近崩溃。“杨主任”让小张将100万元以上资金打入他们指定的账户进行“清查”,称其身份就会从嫌疑人转变为受害者,待全部“清查”完毕后,3日内将资金原路返还给小张。

可是小张身上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想向父母要钱。但“黄警官”告诉小张,如果跟父母提及此案,就立即逮捕小张,其父母也要被抓。此时“杨主任”立马适时跳出来给小张出招,让他跟父母说这是留学需要的学费。于是小张就打电话给父母,要了十几笔钱共110余万元。当小张把钱转到对方指定账户多日后,对方非但没退还资金,还继续让小张向父母要钱。小张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在这类诈骗中,诈骗分子主要就是利用留学生远离父母独自在外求学,人生地不熟,且与内地存在时差和沟通不顺畅的空子,制造紧张氛围,恐吓留学生来实施诈骗。留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又身处国外,孤立无援,往往就轻易落入对方一环扣一环的陷阱。


此类诈骗手段主要有3种,分别为:
 

1.诈骗分子自称是公检法等机关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留学生,以涉嫌冒用身份、洗钱、银行卡涉案等理由要求留学生添加聊天软件接受调查,以“帮助证明清白”或“协助办案”为诱饵,诱导当事人汇款至所谓“安全账户”进行“资金托管”;


2.诈骗分子自称是物流公司工作人员,称留学生的包裹被海关拦截,内藏毒品或者银行卡护照等,需要接受调查,再转接国内公检法机关,传送相关文件为名,要求添加诈骗分子提供的聊天软件,以“协助清关”、 “打点关系”等理由使当事人汇款至保证金账户;


3.通过网络电话修改号码功能,将号码改成大使馆官方电话,自称是大使馆工作人员,以非法滞留、签证无效等理由,要求留学生配合相关调查,否则遣返回国,再转接国内公检法机关,添加聊天软件,发送伪造的“警官证”“逮捕令”“保密函”等文件。

警方提醒
 

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一定要做好教育提醒,加强沟通联系。此外,一定要牢记公检法机关不存在所谓安全账户或者核查账户,更不会让群众转账汇款。同时,公检法机关办案会当面向涉案人出示工作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而不会通过聊天软件展示工作证件或法律文书。尤其是公安、检察院、法院、海关、医保、物流等部门之间也不会互相转接电话。